1979年3月5日傍晚,新华社发布声明称:“由于越南侵略者不断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和入侵,中国边防部队自2月17日起,被迫自卫还击,现已达到预期目的。中国政府宣布,自1979年3月5日起,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。”新华社的这则重要声明,通过无线电波,很快传遍了位于越南北部边境六个省的战场。
李平,时任成都军区第50军第149师侦察连2排排长,当时正指挥2排在连的编成内,于越南黄连山省沙巴县以西的新寨地区执行侦察任务。李平这样回忆他听到撤军声明时的心情:“我们通过无线电波知道了撤军的消息,但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作为侦察兵,我们都抱定了”以死报国的决心。马上就要撤军回国了,我们真想再为祖国做点事。”
这个时候,任务来了,149师首长命令侦察连火速抽调一个排的兵力,赶赴沙巴县城执行摧毁敌人军事设施,破坏敌人战争潜力,掩护主力回撤的任务。侦察连连长赵宇顺接到命令大呼一声:“哪个排还有战斗力?”李平立即高举右手,主动请缨,高声喊道:“我!2排!”“好,你们迅速前往沙巴受领新的作战任务。”当天晚上,李平率领2排抵达沙巴县城,在师司令部侦察科受领任务后,连夜展开了搜索越军军事目标和安放炸药的工作,师工兵营地爆连的一个班配属2排行动。
3月6日,在搜剿位于沙巴南侧的河内当局领导人避暑住所(清一色的法式别墅)时,侦察兵们发现,大院门口越军用来垒工事的,竟然是中国援助大米的麻袋包和加拿大的面粉袋。 李平见状怒不可遏,下令除了越军军事机关 、军火库、军需库、政府办公楼、发电厂、重要工厂、桥梁安放炸药外,把这里也安上炸药,要让忘恩负义之辈付出应有的代价。
按照撤军计划,149师主力部队于3月7日0时开始撤离。侦察兵负责警戒通道,掩护主力回撤,并于2时开始爆破沙巴的各处目标。炮兵部队刚刚撤走,越军特工就摸了上来,接近了2排3号哨位,担任警戒的6班副班长刘方银叫了一声:“口令!”敌人听到喊声立即散开,刘方银边用冲锋枪射击边叫:“排长,敌人上来了,快打!”李平指挥3个哨位同时开火,交战约3分钟,2排将敌人击退。
2排和445团1营小分队经过搜剿,在草丛中发现2具尸体,还有1名伤兵。这个敌人腹部中弹,因为失血较多,处于休克状态。战士们用吊床把他抬到445团1营,做了止血处理后进行审问。这名敌人供述,自己是黄连山省军事指挥部的侦察兵,奉命侦察我军动向,伺机抓捕我方人员。这个情况向师首长报告后,师首长决定: 7日白天向越军纵深集结地域实施炮击,造成我还要局部出击的假象,以此迷惑敌人,从而达到掩护爆破、安全回撤的目的。
击退越军特工之后,2排各班按计划全部到达天主教堂广场集结位置,李平清点完人员装备,指挥全排和工兵、通信兵共计45人,立即登上接应他们的师汽车连的最后一辆嘎斯51运输车。车辆加大油门向北全速急驶,战士们端着枪警惕地注视着周边情况,随时准备反敌伏击。这个时候,沙巴县城开始响起震耳欲聋、此起彼伏的爆炸声。越军军械库、军需库、发电厂、政府大楼等目标一一爆炸,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,映红了沙巴县城,映红了黄连山脉。
抵达9号桥之后,李平命令4班和5班占领两侧高地,自己率领6班搜索桥面和河底,掩护工兵在桥梁上安放炸药,在公路上布设地雷,这样做的目的是迟滞越军的追击速度,确保大部队顺利回撤。正当工兵在布设地雷时,公路上传来了跑步的脚步声。李平心想,坏了,敌人追上来了,今生注定要血洒疆场了!他下令各班,准备战斗!黑洞洞的枪口全部指向敌方。借着朦胧的月光,观察发现仅有1名士兵在公路上奔跑,不像是敌人追兵的架势。
李平告诉战士们先别开枪,随即大喊一声:“站住!口令!”对方一愣,马上用纯正的四川口音喊道:“莫开枪,是我,是我!”一听是四川口音,就断定这是掉队的士兵,不是敌人。李平下到公路问道:“你是哪个部队的?”对方气喘吁吁地回答:“445团的。”李平又问:“你手上拿的是什么?”回答:"手榴弹、手榴弹"原这名战士是445团1营的一个通信员,撤离休息时因为睡着掉队了,直到被爆炸声惊醒,才玩命地向北追赶队伍,差一点就被留在越南了。
就这样,2排收容了149师的最后一名散兵,炸毁了沿途的9号桥、8号桥、7号桥、6号桥、5号桥等5座桥梁。在4号桥地区与友军13军39师完成交接,安全顺利归队。全连于3月8日9时渡过红河浮桥。当车驶入至祖国大地时,全连战士高呼“万岁!祖国啊,母亲!您的优秀儿子们回来了!”
李平回忆:沿途经过凯旋门,我们受到了地方政府和边疆各族人民发自肺腑的热烈欢迎,那种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,令人毕生难忘。
